內容來自sohu新聞

津冀產業承接園陷同質競爭 多城哄搶北京產業疏解項目



多城哄搶北京產業疏解項目

津冀產業承接園陷同質競爭

編者按:

京津冀地區的產業轉移承接,是協同發展的一條主線。一年多來,三地政府部門徹底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聯手推動一批重點項目落地,產業升級轉移正在積極進行。本報即日起推出“京津冀產業協同周年考”系列報道,回望三地產業協同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並思考如何進一步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揚長避短,錯位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傢戰略的一年來,北京加快產業轉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津、河北主動承接。然而《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在相關規劃文件尚未公佈的情況下,“誰跑得勤快,項目就給誰”成瞭承接地“招商競賽”的潛規則。盲目爭搶導致產業承接園遍地開花,也出現項目佈局無序,信貸房貸試算同質化、重復建設較多的現象。

相關人士表示,當前正值“十三五規劃”的醞釀發酵期,在協同發展整體要求下,國傢有關部門及京津冀三地,應對區域產業佈局及分工協作進行整體謀劃,劃定功能分區,以規劃引導重大項目轉移和落地,避免走回“分散發展”的老路。

北京產業疏解遭遇明爭暗搶

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河北省省級以上開發區就達197傢。這些園區大都打著“承接”概念赴北京招商,“僧多粥少”導致暗戰頻頻。而這些產業承接園區大都缺乏清晰的產業發展定位,在規劃上沒有足夠成熟的想法,對承接項目往往“饑不擇食”。

北京市負責產業外遷的相關部門一年來感觸頗深:從河北過來進行招商對接的產業園區可謂紛至沓來,“前腳剛送走一波,後腳又來瞭另一波,而且還是在同一個轄區內的。”

“我們在北京設立的項目招商對接辦公室,隔壁就是另一個臨近縣的對接辦。”河北省唐山市某工業區管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在和北京的一些產業項目對接時,經常會遭到“鄰居”的明爭暗搶。

這種無序對接讓北京市中關村管委會的一位負責人頗感無奈。在他看來,這些產業承接園區大都缺乏清晰的產業發展定位,在規劃上沒有足夠成熟的想法,對承接項目往往“饑不擇食”。

北京某大型環衛項目原本計劃落戶河北省某縣環保產業園。他們看中的是該縣的區位優勢和產業配套基礎。“原材料基地和最重要的合作夥伴都在這裡”。但臨近的另一傢開發區卻執意通過領導施壓,爭取該項目到當地落戶。在市場主導和行政幹預的夾縫中,這傢企業左右為難。

承接平臺重復建設問題突出

產業承接園盲目爭搶項目,導致產業同構、重復性建設的現象頗為突出。業內認為,重復的建設和對資源的爭奪使區域內的競爭大於合作,過度競爭不僅增加瞭區域內每個經濟體的發展成本,也可能削弱區域整體競爭力。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唐山市海港開發區采訪時看到,為承接北京西直河石材批發市場遷移,當地規劃瞭總占地面積約2萬畝、總投資近100億元、堪稱全國最大的京唐國際石材城,目前業已吸引130多傢北京石材企業簽約落戶,其中27傢已經開工建設。

但在與之相隔約260公裡的河北省滄州市黃驊港地區,也在規劃建設一個承接北京石材產業轉移的巨型平臺——占地約1.7萬畝的中國黃驊港萬國(國際)石材商貿城。該項目於去年5月奠基,目前36萬平米的大板批發市場一區、二區已基本建成,30多傢入駐企業也已經開工。

同樣,北京動批、大紅門等服裝批發市場的外遷也引發瞭廊坊永清、保定白溝以及天津的承接競賽。這些承接平臺均在基礎設施配套方面投入巨資,比如廊坊永清國際服裝城建於2009年,預計總投資達800億元,天津電商城則提出打造京津冀消費品輻射集散中心、規劃總建築面積300萬平方米,但目前這些園區實質性入駐的商戶並不多。

京津冀三地曾達成政府間共識,確立構建“4+N”產業合作格局,其中四大承接主平臺包括: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張承生態功能區、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區和新機場臨空經濟區。但記者在采訪中看到,眾多承接平臺大都把生物制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航空等列為重點發展產業,同質化競爭趨勢明顯。

在素有“中國葡萄酒之鄉”的張傢口市懷來縣,正在規劃建設的京北生態新城計劃到2016年打造20個產業承接載體,其中航天、智能制造裝備、通信和環保幾個產業園被作為建設和招商的重點,看上去與當房屋信貸借款準備資料汽車貸款地的資源稟賦及產業鏈並無太大關聯。

細化產業佈局避免無序競爭

記者調研發現,各承接地搶占先機、率先突破的沖動並沒有得到及時和有效的管控。接受記者采訪的有關人士建議,下一步,一定要使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承接等各項工作重新回歸到規劃引導的科學、可持續發展范疇,克服產業佈局同質化,避免無序競爭。

有關專傢認為,津冀地區爭搶批發市場、爭搶行政機構、爭搶高校科研機構和醫院等一窩蜂、無的放矢的現象,與地方政府的政績觀有關系,也與京津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較晚、尚未公佈有關系。事實上,產業有序轉移承接,該是協同發展的一條主線,也是帶動功能疏解、人口分散的關鍵動力。

此前還有專傢提醒,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頂層設計未出臺前,不宜進行大規模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如果不做好頂層設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結果,隻能是以新的短期問題取代舊的短期問題。”

“津冀地區產業承接還是應該以產業佈局、功能分區為單位,而不是任由各個城市、園區紛紛對接。”北京市中關村管委會一位負責人說:“不應該再出現首鋼在曹妃甸,但北京現代汽車四工廠卻在渤海新區的產業鏈不合理分割現象。”

河北省政協常委魯平也曾建議,加強統籌規劃,正確處理好京津冀產業競爭與協作的關系。隨著京津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京津冀的關系正在由競爭主導型向協作主導型轉變。這就需要我們打破傳統思維定式,利用京津重點產業的關聯效應在冀北地區培育形成相關產業群,以產業群或產業帶為基礎與京津展開協作,在協作中謀求發展。

他還認為,要探索京津冀產業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式,促進三地產業共同發展。從產業結構來看,京津冀三地的比較優勢明顯不同,存在明顯的產業梯度。因此我們應該根據京津冀產業梯度性和互補性,選擇進行產業雙向轉移。通過積極探索三地產業優勢互補的協作模式,促進三地產業共同發展,最終實現我省產業結構的全面優化與升級。

專傢建議,國傢應盡快出臺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細致規劃,進一步明確三地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各地區也應明確本地功能定位和細化承接產業方向,省級、市級層面應該統籌分類指導,克服產業佈局同質化,避免無序競爭。

新聞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51012/010023443261.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ggyfe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